新聞中心
News Center迄今,我國土壤修復產業仍處于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初級階段,剛剛起步也意味著前景可觀。一種業界更為普遍的看法是,隨著監測網絡、治理標準、商業模式及監管的逐步到位,土壤修復已具備萬億元想象空間。
歷經5年時間,隨著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露出水面,大氣、水、土壤三大環境領域的污染防治法已全部齊備。該法律將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,這也意味著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法律的得以填補。
無疑,此次土壤污染防治法獲審議通過,將有利于環境修復領域需求的釋放。在我國,大氣污染、水污染等治理行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,而土壤修復行業起步較晚。污染的土地要有相關的修復機構去修復才能使用,從這一方面來看,對于土壤修復行業來說具有顯著的利好影響。而公眾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關注和認識上升到階段,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也由過去被動向主動修復治理轉變。
我國土壤修復有多大?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不及環保產業總值的1%-2%,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中已經達到30%以上。2016年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訂單總額接近60億元,2017年我國土壤修復產業訂單總額激增至250億元左右。業內專家分析認為,我國的土壤修復產業仍在起步階段,規模逐年增長,未來有望達到萬億規模。
相較水污染、空氣污染,土壤污染防治難度更大。在,土壤污染物大致分為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,主要包括重金屬污染、農藥污染和過度營養等類型。而與大氣、水污染防治法側重于處罰相比,土壤污染防治法更傾向于系統性修復工程,側重點在“修復”。成熟的土壤修復產業涉及檢測、評估、技術設備研發及工程設計施工等環節,隨著規模快速擴大,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都將迎來需求。這其中,如何轉移、吸收、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,無疑是土壤修復的關鍵。
也正因為土壤污染防治的復雜性,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的出臺才顯得“好飯不怕晚”。但與此同時,投入巨大、資金瓶頸也是土壤修復不能承受之重。為推動落實“土十條”的目標任務,中央財政從2016年起就安排專項用于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的資金。具體來看,“十三五”以來,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50億元,主要用于31個省(區、市)土壤(含重金屬)污染防治,新啟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。與國家基金不同,產業基金更希望社會資本參與進來。
此外,一些環保企業負責人認為,通過PPP、BOT等模式,也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??梢娢磥碛糜谕寥牢廴痉乐蔚呢斦度肓Χ葧M一步加大,這巨大的蛋糕必將吸引一批其他領域的企業進入。因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的出臺土壤修復還將出現并購微熱,但不會出現項目潮或者大量企業并購進入土壤修復行業的情況。對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推動作用,土壤修復有望快速增長,一些在細分領域專業性強的技術企業將脫穎而出。
土壤修復行業被認為是環保產業后一塊蛋糕。隨著國家宏觀和行業政策對土壤修復重視度提高,以及相對完善的土壤修復管理體系構建,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,需求將擴張。但何時開始引入、引入后的規范運營等問題可能在短期內很難快速解決,這部分的打開還需要一定時間,但企業將其作為一個業務方向來布局和發展是沒有問題的。鑒于行業剛剛起步,未來仍需要若干綜合能力強的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來整體推動。